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血战库尔斯克,2个月伤亡8万人,俄军才明白我军三三制有多厉害

在库尔斯克地区,乌克兰军队和俄罗斯军队的对峙愈演愈烈。在这片硝烟弥漫的土地上,双方都在竭尽全力争取优势。

在库尔斯克地区,乌克兰军队和俄罗斯军队的对峙愈演愈烈。在这片硝烟弥漫的土地上,双方都在竭尽全力争取优势。

在过去的四天里,乌克兰军队持续进行反击,以遏制俄罗斯军队的攻势。随着越来越多的支援部队加入战斗,乌军在多个方向发起了大规模的反攻。

这次行动的核心目标十分明确:夺回前一天被俄军占领的阵地。战斗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双方都不愿轻易退让,仿佛这一方寸之地承载着各自更大的战略意义。

11日晚,乌克兰增援部队沿公路从马来亚洛克尼对波格列布基发动了一次迅猛的机械化反击。

但这一策略也导致部分俄军未能及时撤退,被困在旧索罗齐纳村附近的森林带中。这些被围困的俄军目前只能依靠无人机的空投补给生存,乌军则集中力量试图将其彻底消灭。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反攻中,乌克兰军队原本打通了从马来亚洛克尼到波格列布基的公路,并取得了半个波格列布基村的控制权。

然而,被围困的俄军士兵利用地形优势,对这条公路实施了火力封锁,使乌军的后勤补给线再度陷入困境。

血战库尔斯克,2个月伤亡8万人,俄军才明白我军三三制有多厉害

这种双重封锁的局面让人不禁感叹战争中的错综复杂:尽管被包围,俄军仍能凭借地利之便对乌军形成牵制。

与此同时,驻扎在波格列布基的俄军成功巩固了自己的阵地,并将预备队调往南边的奥尔洛夫卡村,从那里沿公路向马来亚洛克尼发动反攻。

这种南北夹击的态势使得乌军在战略上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协调各个方向的兵力,以同时应对来自多个方向的压力。

截止今日,俄乌冲突依旧没有结束,这场冲突造成的人员和物资损失难以估量。

根据英国的报道,今年10月俄罗斯军队的伤亡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每天约有1345名士兵阵亡或受伤。当月累计伤亡人数高达41980人,这无疑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

展开全文

英国国防情报部门估计,仅在今年9-10月两个月的激烈交战中,俄军就有约8万人伤亡。这不仅是一个惨重的军事代价,也显露出俄罗斯在兵力上面临的巨大压力。为了填补这个空缺,俄罗斯甚至向朝鲜寻求军事支援。

除了人力损失,俄军的装备损失也不容小觑。根据Oryx创始人雅库布·亚诺夫斯基的统计,在这两个月中,俄军失去了197辆坦克、661辆步兵战车和装甲运输车,以及65门大炮。这些数据不仅展示了战斗的烈度,也凸显了战争对军备的消耗程度。

血战库尔斯克,2个月伤亡8万人,俄军才明白我军三三制有多厉害

这场战争不仅吞噬了俄罗斯的人力资源,也严重影响了其经济状况。当目前,俄罗斯的存款利率已达21%,贷款利率更是超过30%。在这样的高利率环境下,民间创业几乎变得不可能。

截至2024年6月底,俄罗斯人的家庭金融负债总额已超过43万亿卢布,沉重的贷款负担正成为许多家庭无法承受之重。这种经济上的困境如同一个无形的“战争税”,作用于每个普通俄罗斯人的生活。

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损失,俄罗斯军队不得不重新评估其战术。从美国战争研究所的报告来看,俄军开始采用更小型、更灵活的战斗单位,即所谓的“三三制战术”。这一战术由三人一组组成,旨在通过提高灵活性来减少伤亡。

这种战术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借鉴了中国在历史上的某些成功战例。例如,在中印边境反击战中,中国曾使用类似的三人小组取得了显著成效,每个小组可以迅速接近敌人并实施精确打击。

传统上,俄军通常使用10人小组进行战斗,这使得他们在被敌方发现时容易遭受重大损失。过去的战术固然在某些条件下行之有效,但在面对乌军强硬抵抗时,俄军开始意识到必须进行调整。

血战库尔斯克,2个月伤亡8万人,俄军才明白我军三三制有多厉害

俄乌战争中,乌克兰军队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面对装备和人数上的劣势,乌克兰的策略则更多依赖于小规模灵活作战。乌军通常以5人小组活动,其中包括4名步兵和1名通信员。这样的编组让乌克兰能够迅速侦查和传递敌情,从而有效应对俄军的进攻。

乌克兰的坚持不懈和义无反顾,使得俄军不得不在每一个村庄和战壕内进行拉锯战,即便俄军在火力上占据优势,这种作战方式让他们很难快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美国的内政变化可能会改变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假如特朗普在2025年初重新担任美国总统,他对俄乌战争的政策方向将会成为未知数。在拜登任期的最后阶段,美国会向乌克兰提供多少军事援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hbs-boots.com/5564.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